当前位置: 游多多旅游网 > 旅游 >

正文

两岸名家齐聚泉州这个当地最乡愁

2020-10-19 13:40:30  阅读:652+ 作者:责任编辑NO。姜敏0568

10月17日下午,秋韵正浓,来自大陆及台湾地区的50多位文化名家现身晋江五店市,一同寻找两岸共识共味的“闽南乡愁”。如今已是晋江文化地标的五店市,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社会科学普及基地,其景区内的民宅民居、民风民情、乡俗乡音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,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,反映着闽南人对家乡的守望与热爱。让我们追随文化名家采风的步伐,一同去五店市,领略其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特色文化街景。

“乡愁五店市”海峡两岸(晋江)金秋论谈暨征文大赛文艺采风活动精彩瞬间

寻找内心深处的“乡愁”

玉石铺地,坊巷纵横,红砖灰瓦,燕尾高翘。17日下午,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。由晋江市社科联、五店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、五店市传统街区运营有限公司和泉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“乡愁五店市”海峡两岸(晋江)金秋论谈暨征文大赛文艺采风活动正在这里举办,来自大陆及台湾地区的50多位文化名家漫步于五店市内,寻找各自内心深处悠远的“乡愁”。

晋江地方史学者粘良图介绍说,五店市传统街区号称“闽南建筑的大观园”,其闽南传统建筑规整大气,华丽庄重;这里还保存着历史悠久的舂土墙、石头房、蚝壳厝和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番仔楼,各具特色,争奇斗艳。

在五店市,文化名家们时而参观景区内的闽南传统民居,时而探访当地民风民情,时而又研究起乡俗乡音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。粗大的屋梁、古旧的井磐、精致的螭虎窗、热闹的手工作坊……在他们的眼里,仿佛是一个个尚未开启的“宝箱”,吸引他们探究其中的奥秘。

台湾知名词曲作者、音乐制作人黄永发说,在五店市的朝北大厝中,他发现了一张与自己小时候睡过的一模一样的“古眠床”,感觉时光好像倒流了。这种“闽南情结”的触发,他相信也会发生在每位来过五店市的闽南人身上。

中国侨联《海内与海外》杂志社负责人朱小平认为,美食所蕴含的家乡风味,同样也可以是一种乡愁。它们牵引着人们记住乡愁的味道,留住幸福根脉。多年前他就来过五店市,从此对这里的卤面念念不忘。一碗简单的卤面,也可以增强自身的幸福感。

据晋江五店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林铅海介绍,五店市二期工程——“五店市晋文坊”,占地56亩,预计将于2022年年底面对公众开放。届时将大量增加文化业态,拓展文化艺术展厅的空间,使五店市成为名副其实的“闽南文化新街口”。

乡愁化为音符扣人心扉

在游览街区之后,文化名家们来到五店市人才交流基地进行座谈,畅谈对于“乡愁五店市”的理解与感受。

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副秘书长张陵认为,振兴乡村不仅要振兴乡村经济,更要振兴乡村文化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五店市的建设就是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,五店市是晋江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晋江的一个文化地标。这个文化地标的内涵可以说就是留住晋江的历史忆忆,记住晋江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艰苦奋斗的精神。这种精神,通过五店市,在情感上化为了一份美好的、宝贵的乡愁。

去年,台湾知名唱片制作人郭之仪曾为晋江写了一首《晋江思乡曲》,以此来抒发自己对于晋江乡愁的感受。他在现场播放了这首闽南语歌曲:“……晋江阮乡里/彼张古厝的相片 锁惦心头这多年/啊,晋江的故乡人情味/五里桥黄昏时/五店市的暗暝/梦醒才知离乡千万里。”郭之仪称,每个人骨子里都有一抹乡愁,他希望把自己的乡愁化为音符奉献给大家。

据悉,采风活动之后,文化名家们将以“乡愁五店市”为主题,以社科小品文为体裁,描摹内心深处对于乡愁的认知。届时海峡两岸文化名家们创作的作品,相信能带给读者们耳目一新的感受。

名家访谈

吴志实

(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,民盟中央宣传部原部长)

感受五店市 不忘老朋友

来晋江至少也有十回八回了,晋江的一些名胜,古朴壮观而有沧桑感,令人难忘。还有一处景致我很喜欢,那就是五店市,这是近年复建的民间传统文化街区,却韵味十足。我觉得晋江的气质非常特别,想将它付诸文字,每每词不达意,老实讲,大而化之的文学描述简单,谈一番印象和感受也容易,可要说到晋江的关节点上,还得等等。

晋江的风骨令我赞叹,数百万的华侨不忘乡梓,倾情回报家乡建设,终有了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虽然晋江也受过挫折,但乡土有“招魂”的力量,人有再生的勇气。晋江人有魄力、有闯劲、有眼光,深知乡情、乡音、乡俗是深扎在故土里的,有故土在、认宗亲、祭祠堂等传统。有了血脉的滋养,不管走到哪儿,人都不是漂萍。这些东西我在走过五店市的宗祠、庙宇、祖厝时,也能感受得到。

一座城市、一个地方风光再好,景物再迷人,倘若没有朋友在,你还会三番五次地来吗?晋江有我的朋友,五店市有我想看的风景,这就是我一来再来的理由。

张陵

(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副秘书长,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,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)

激发闽南语文化力量

五店市这个文化地标,可以说留住了晋江的历史记忆。乡村文化建设中,一定会触及乡愁的保护和发掘。这种情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是怀旧和惆怅的,但更多的是诗意的韵律,是文化自觉、文化自信。

五店市的特色是闽南文化,应该在这方面加强文创的开发力度。近年来,游客的旅游观念正在改变,乡村民俗风情旅游、养生休闲体验旅游成了首选,更加注重返璞归真,回归自然。旅游者对于这些弥漫着历史气息、安静祥和、可以让身心得到放松的地方格外钟情。充分挖掘、整合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因素,将文化创意转化为商机,旅游业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。

泉州,乃至晋江,是闽南语最重要的发祥地。今天闽南语早已流行于东南亚各国,以及台湾、香港等地区,形成了一个闽南语的经济文化圈。闽南语具有极强的文化凝聚力,应该把这种文化力量激发出来,在经济文化圈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。五店市是有条件成为闽南语文化重镇的。

朱小平

(中国侨联《海内与海外》杂志社负责人,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)

无法割舍的眷恋

中国人是最讲情的,思乡之情,忠孝之情,父母之情,亲朋之情,手足之情等等,现在华人遍布世界,而一个“情”字便把全世界华人连成一片,无论他身处何方,都会清楚自己的根在哪里。乡愁是情,也是一种纽带。过去乡愁总能把华侨“领”回故乡,成为他联系国家的纽带。如今对于旅游来说,乡愁也是一种纽带,外地游人来到五店市,就能更好地了解侨乡这种很深沉的情感。情感的浸染远比其他普通宣传品来得更有效。

我希望在五店市里能遇到个侨批馆,因为我觉得在侨乡,侨文化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。侨批,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,亦即家书。过去听到家中一切平安之时,华侨就会回复“甚喜”“此吾之愿望也”。这就是乡愁,且喜且忧,亦喜亦忧,一份让人无法割舍的眷恋。

郭之仪

(台湾知名唱片制作人)

文化如光 启人心智

这是我第二次来晋江五店市了,第一次是走马观花,没有留下太深印象。而这一次来五店市,我感觉这里的氛围和人气已被激活,街区里的业态也很丰富,特别是那些文艺的展厅、会馆带着浓烈的文化味,容易让人沉浸其中。一路上听导游的讲解,让人发觉五店市真是把文化做通透了,这里有古庙宇、乡贤祠、岁时节庆馆、姓氏家庙,也有美食店、茶室、咖啡馆……琳琅满目,应有尽有,太了不起了!

我来自台北,但据我父母所说,我的祖籍地就在惠安。所以这次来泉州也有寻根探亲的意义。对我而言,“家乡”好像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寄托愁绪的符号。最近几年我在泉州、厦门、漳州都待过,早已视闽南为第二故乡了。作为音乐人,我的职责就是推广流行歌、闽南歌,这几年我写过《泉州人,泉州梦》《来去厦门》这样很闽南味的歌曲,这或许是一种城市行销的方式,但对于城市的宣传还是有着明显推动作用的。

我在闽南有不少从事音乐的学生,他们也在做闽南音乐的推广与教学。如此一来,对闽南音乐的传播力道就大了。文化如光,启人心智。要是在五店市内能有一座闽南音乐馆的话,我觉得那也很有意义。

黄永发

(台湾知名词曲作者,音乐制作人)

有熟悉的乡音太奇妙了

我是一位音乐创作人,乡愁对于我来说,如今就像某些音符一般,始终会萦绕在内心深处。我常说,两岸人民五百年前就是一家人,应该不分彼此,血浓于水。而闽南语歌曲,就应该是传播闽南人精神的一种媒介。透过对音乐的传承,让更多人去了解、去懂得闽南人的追求与执着,去告诉大家我是来自哪里——我是土生土长的闽南人。来到五店市给我一个最深刻的感觉就是,这里有故乡的人,有熟悉的乡音,有几乎与儿时记忆里一模一样的建筑物、日用品,这种感觉太奇妙了。如果能在巷坊里不时听到一些闽南语歌曲,那就更好了!闽南语歌曲也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甚至是强有力的支撑,我认为作为闽南人有必要去多推广闽南语歌曲。整个闽南地区,都应该大力地去发展跟闽南文化有关的活动。

我是台北人,但遗憾的是,我们这家族的族谱早已不复存在。这就好比一棵树忽然没了根,你不知道该回哪里去,不清楚自己的祖籍根源何方,这是一件很失落的事。但是在每个族人的心里,始终有一种渴望,那是寻根谒祖的渴望,是返回原始朴初的渴望。在五店市里,我能感受到这里的人对家乡的守望和热爱,这让我十分羡慕。

黄良

(晋江市社科联主席)

守望相助 呵护传统

这次通过举办“乡愁五店市”海峡两岸(晋江)金秋论谈暨征文大赛文艺采风活动,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借用文化名家之笔,触发海内外晋江人关心爱护五店市这个共同的精神家园。

五店市是一个民间传统文化街区。传统是文化内涵的容器,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。尊重传统并不等于固执、守旧,也不等于拦阻创新;根植于传统,反而令文化街区更能诠释出闽南文化的真髓。对于前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精神财富,当代人守望相助,呵护民间传统文化、凸显地方特色,十分契合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。

作为国内外知名4A景区,五店市坚持“闽南文化新街口,晋江城市会客厅”的定位,不设围墙,不卖门票,秉持固态保护、活态传承、业态提升的理念,打造让老人家觉得很怀旧,年轻人觉得很时尚,外地人觉得很闽南,华侨觉得很原乡的文化街区。如今走在五店市内,老街上记忆满满的天官第、布政衙、朝北大厝等古老建筑默默矗立,留存人间的烟火,承载永不褪色的乡愁。

蔡飞跃

(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)

五店市采风活动已成品牌

也许与我曾经从事的职业有关,我喜欢书写与闽南民间传统文化有关的历史文化散文。每当接触到闽南的传统建筑和风土人情,心情别样舒畅,也能很快捕捉到灵感。参加“乡愁五店市”采风,最能打动我的是100多座保护完好的古民居,我最想了解的是发生在这片传统街区里的各种故事。

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,民间传统文化是记得住的乡愁。中国是注重文化传承的国度,留住更多的乡愁有利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。在广袤的乡村,家庙宗祠等古厝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,它们和风土习俗是连结游子心灵的纽带。从它们的遗存里,不难找到民间传统文化的根脉。经过保护修葺,古老的五店市获得了新生,有关部门推出很多举措,譬如戏剧演出、各种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展示,等等,都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。如果问有什么建议的话,我想是否能把五店市历代的先贤编成折子戏,每月确定一两个固定的日子,与各种民间传统手工艺同日展示,像以前赶集一样,形成一种新的“节日”,让本地居民和外地游人都能心生眷恋。当然,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。

有关五店市的采风征文活动已经举办五届。主办方为作家们搭设了很好的创作平台,每一次都吸引新老作家参加,已成为一个文化品牌。就我而言,每一次到五店市采风都有新的感悟,新的收获。五店市还有许多素材等待发掘,希望征文活动能坚持办下去。

2020年10月19日《泉州晚报》第4版

来源:泉州晚报

记者: 吴拏云

摄影:陈晓东

视频制作:刘惠嘉、王耿华

编辑:林燕婉

综合专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