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游多多旅游网 > 旅游 >

正文

鱼跃浅海燕啼大洲

2020-10-19 13:33:56  阅读:5144+ 作者:责任编辑。陈微竹0371

大洲岛的沉船。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

万宁大洲岛的内湾。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

编者按

坐落万宁市东南部的大洲岛,是环海南滨海线上最大的岛屿。自唐宋以来,把守航线要道的大洲岛便一向舟楫如梭,后又因盛产燕窝,引得周遭渔民频频登岛作业,以至于海岛海洋生态系统变得危如累卵。人鸟相争,大洲岛的命运何去何从?

自1990年国务院正式同意建立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天然维护区以来,渐渐的变多的渔民挑选离场,一张掩盖海陆空的立体防护网也越织越密。

从竭泽而渔到自发维护,再到与天然调和同处,现在,大洲岛上一只只金丝燕、一株株龙血树任意成长,成为海南着力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造的生动注脚。

一切都是为了回到最开始时的容貌。

两岭三峰枕海壁立,一条长800米、宽40米的弓形银色沙洲横贯其间,由此构成陆地面积4.36平方公里的大洲岛全貌。

大洲岛是环海南滨海线上最大的一座荒岛。说是荒岛,这儿却从不短少故事。

自唐宋以来,把守航线要道的大洲岛便一向舟楫如梭,一艘艘交易商船自广州、泉州、扬州等通商口岸通往东南亚岛屿诸国时,总会挑选在此寄泊、避风或补给,后又因盛产燕窝、鱼货,成为周遭渔民最钟情的天然渔场。

仓促过客如云烟,来了又走,他们带走一些东西,也给大洲岛留下前史的印迹。

把守海丝之要道

无人机慢慢升起,清澈如镜的大洲岛海域几乎将整个航拍画面溢满。调转镜头视点,会发现其岛屿概括看起来像船,像猪,又像象,由此也收成独洲(舟)山、独珠(猪)山、象石(山)等许多古称。

海南方志与航运作品中,大洲岛及其古称呈现的频率颇高。

“广州东南海行,二百里至屯门山,乃帆风西行,二日至神州石,又南二日行,至象石,又西南三日行,至占不劳山……”唐代地理学家贾耽在《皇华四达记》一书中,曾对“广州通海夷道”即广州至马六甲、马六甲至斯里兰卡的道路有具体记载,其间所提及的“象石”,正是大洲岛。

我国(海南)南海博物馆副馆长章佩岚以为,唐代以来,我国海上交易繁荣鼓起,以“广州通海夷道”最为重要。可见,大洲岛从那时起已把守海上交通之要道。

尔后的数百年间,来往于南海海域的中外交易商船愈加频频,虽然航线屡有改变,大洲岛却从未淡出过来往商船的视野。

清代洪亮吉《乾隆府厅州县图志》所载:“独州山在州(指万州)东南海中,周六十里,又叫榜山,海舟多泊湾于此,南番诸国人贡,视此山为表。”清代康熙时期《万州志》也称:“(独洲)岭在海中,周围六十余里。南番诸国进贡,视此山为准。”被不远千里而来的异国商船视为华夏大地之标志,大洲岛在中外交通史上的方位、效果可见一斑。

翻阅《郑和航海图》,海南东部海域仅有一句注释:“独猪山艮针,五更,船用艮寅针,十更,船平大星。”可见就连郑和七下西洋,也是以大洲岛作为航标。

环海南岛近海岛屿不在少数,来往舟楫为何偏偏钟情于大洲岛?“大洲岛两岭夹一湾,是船只逃避风波的天然屏障。再加上间隔陆地最近不过五六海里,商船上岸补给非常便利。”在万宁本乡作家郑立坚看来,大洲岛为过往船只供给避风、补给场所,扮演的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“驿站”人物。

良巢引得燕来栖

过往商船喜爱于大洲岛的港阔水深,一群群金丝燕则看中岛上昏暗狭隘的天然裂缝和窟窿,纷繁挑选在此安营扎寨。每到繁衍期,这些小家伙的大舌下腺很多排泄粘性胶状液体,所凝聚而成的巢便称之为燕窝。

“独洲岭,一名独珠岭,南海中帆船半日可到,峰势插天,周围三十里,有田数亩,鸟兽蕃息,近产燕窝。”早在明万历年间,《琼州府志》便有大洲岛产燕窝的记载。而在《咸丰琼山县志》中,也称“万州海岛中石岩陡绝处亦产之(海燕窝)”,且“较洋燕窝售自番舶者更佳”,可见海南自古以来就有金丝燕活动。

据生活在大洲岛邻近的渔民反映,大洲岛前史上曾有多个洞内有金丝燕休息,金丝燕最大种群到达200多个巢。

究竟是谁最早发现它们,当地人无所适从。这一谜题或许已无法知晓,却让大洲岛自此敞开了长达数百年的燕窝采摘史。

采燕窝是个高难度的活计。金丝燕多在山崖陡壁的隙缝里营巢,离水面十到二十米高,洞外荆丛藤蔓杂乱且遮天蔽日,洞内错综复杂又迂回阴沉,当地渔民往往会带上竹梯、蜡烛、手电筒拍浮而入攀岩作业,不是行家,难有收成。

仅仅因为利欲的引诱,滥采偷采严峻,致使金丝燕生息的环境被人为损坏,种群数量逐步削减。至20世纪80年代,大洲岛金丝燕仅剩不到10巢,均休息在岛上一个叫“南罗燕洞”的窟窿内。直到1990年,大洲岛建立国家级海洋生态天然维护区,滥采燕窝的行为得到阻止,金丝燕的种群数量总算趋于稳定,现在约有30只。

攀着挺拔的崖壁往上爬,现在在大洲岛南罗燕洞外,仍旧可见有人斗折蛇行,但那不是采摘燕窝的渔民,而是为看护金丝燕不吝以身犯险的科研工作者。

“要维护金丝燕,首要咱们得了解它。”在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科研办理部主任刘国琪看来,大洲岛金丝燕维护和康复工作的逐步推动,让他有决心在不久的将来康复这一种群。

耕海牧渔奏新歌

虽然是环海南滨海线上最大的岛屿,大洲岛仍旧小到能够一眼望穿。

小虽小,方位却刚刚好。因处于琼东上升流明显海区,邻近又有太阳河等入海径流,使得大洲岛海区富含很多的有机营养物质,招引很多海洋生物群落休息于此。循着一尾尾味道鲜活的海鱼而来,邻近村庄的代代渔民在此耕海牧渔,墨鱼、乌贼、马鲛鱼或各种虾、贝、藻类,便都成了衣食之源。

生活在万宁市东澳镇新潭村的乡民们还记得,20世纪40年代,万宁东部滨海地区呈现饥馑,是物产丰富的大洲岛在危险之际给族员带来了一线生机。

这当然不是大洲岛第一次为邻近渔民供给维护,数百年来的靠海吃海,让新潭人将大洲岛海域视作“祖先海”,甚至在岛上搭建起3座宗庙。每次出海,渔民们都会备足供品,入庙祈求出海安全,满载归来。

“一般都是早出晚归,但要是碰上风波,还得在岛上逃避几日,为求便利,渔民们便在岛上搭建了简易油布棚暂时寓居。”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第一次登上大洲岛时的场景,68岁的新潭村乡民刘亚林至今浮光掠影,“除了两岭间的沙洲,整个海岛上几乎遍地是树,不时还看到穿山甲、蜥蜴和蟒蛇窜出,几乎便是一个原始荒野,美极了!”

仅仅再美的大洲岛,也抵不住连续数百年的人类捕捉活动搅扰。

1990年,大洲岛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海洋天然维护区,4.2平方公里岛屿陆地及周边65.8平方公里海域内被阻止各类生产活动。跟着一项项维护方针和行动的施行,滥采燕窝、采伐毁林等严峻损坏生态资源和金丝燕休息环境的行为得到阻止,岛屿与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康复。

现在,新潭村渔民们在政府的帮扶下转场至远海作业。而另一边,得到喘息时机的大洲岛海域,也正重现着久别的鱼跃现象。(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)

综合专区